——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健康医疗行业垂直网站如果庄子懂了现代生理学,他笔下的混沌被凿的会否就是肠了呢?——作为由“外”而“内”的通道,肠才是有形的动物生命体,与“混沌”相区分的最基础结构。
我们都曾是“混沌”在受精卵刚开始分裂的阶段……1个细胞分裂成2个,2个成4个,4成8……胚胎始终是一个毫无特征可言、从各个方向看都没甚差别的球,细胞间也没有明确的差异,更谈不上“窍”了……那“混沌”继续分裂中,还是个圆滚滚的球……
等下!
好像发生了什么不一样的事:那球上的某处向内陷了进去(球是中空的),出现了一个深深的坑……于是这个球不再是均匀的,开始有了分别,我们也就再不是“混沌”了
——我们从此得以“开窍”了。这个坑(“窍”)被称为“原肠”(此时的胚胎叫“原肠胚”),它最终会发展成我们的消化道,主要是肠。(实际上,人类作为胎盘生哺乳动物,胚胎初期的发育已经不是这样子的了,不过不影响整体的逻辑和类比。。。)
这时,什么骨骼肌肉心脑肝肺眼耳鼻舌都连影都没有呢……肠是我们的第一个器官,我们立命的根基——作为动物,我们用肠将外在的东西化为内在,将“非我”化为“我”——其他的一切,再说。
我们之前了解过,肠的耗能水平和脑差不多(在除人类之外的哺乳动物中,肠的重量是脑的好几倍,因此是其最耗能的器官),全身免疫系统的大本营也在这里,我们最重要的生命伙伴——体内微生物群也都聚居此地,通过肠与我们进行着各种生命级别的交流、互动。所以,我们当然都知道了:肠是极其重要的器官。然而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肠可能还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和眼耳鼻舌,还有皮肤一样,肠也会给脑提供关于当前状况的一些信息,也就是说,会带来“感觉”。而作为感官的肠,与其他感官相比:
有最大的表面积,也就是信息接收面积。
整个肠的内表面完全展开来,足足有一整个足球场那么大,连皮肤也赶不上这样的面积(眼耳鼻舌更不用提了)。
有最多的神经数量,也就是信息加工、传递的渠道数。
肠的神经数量与脊椎里的相同,仅次于脑,这些神经负责肠的运动和感觉,还可以生成超过30种神经递质(人体内95%的血清素都是在这儿生产的)——因此整个肠神经系统也被称为“肠脑”或“第二脑”。
有最大的信息量(和最多的神经数量直接对应)。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有最大信息量的应该是眼睛啊,我们脑中大部分的信息不都是视觉形式的?只考虑显意识层面的话,的确如此;但肠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都只在潜意识层面——我们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而已。
有最高的信息重要性。
从肠到脑,有一个专属信息通道——迷走神经,它穿过横膈膜、经过心肺,与食道并行直上,千里迢迢直抵脑部。由此可见肠提供的信息,被脑何等看重……等下,既然如此看重,为何只在潜意识层面加工这些信息?
因为肠提供的信息,不具有实时参考、并做出有意识反应的价值;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及时调整我们的行为;但当肠告诉我们:现在某某区域有某某细菌在滋事,某某食物消化不利,开始刺激免疫系统里的树突细胞……这时我们能做什么事呢?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知道肠提供的所有信息,又不能做点什么,那么我们一定会烦死……
那么肠提供给脑的信息又有什么重要性可言呢?它甚至都犯不上提供这些信息才是吧?
好吧,再理一遍:对动物生命体来说,最根本的功能是什么呢?不是思考,也不是躲避天敌、寻找食物,而是消化,其他的一切都以此为基础(之前说了:肠是我们的第一个器官)。
所以肠这儿发生的事情,比眼睛、耳朵那边发生的更根本——它们会在所有层面上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存。所以肠汇报的信息,也会在各个层面上被脑接收、处理——肠发出的信号,会到达脑的许多区域,这些区域与我们的各种感受、情绪、记忆、自我控制力相关——最终形成对体内状况的各种“感觉”,脑根据这些感觉,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都在潜意识层面——交给意识来处理这么重要的生理事务,肯定会玩砸的……
所以,肠的“感觉”,我们不用关心了?
但这些“感觉”还是会找上我们——通过背景情绪。所谓背景情绪,就不是看见什么特别开心、听见什么又特别恼火的那些情绪,而是一种潜在的、慢性的情绪,其他情绪都以此为背景而发生。因此,我们往往在很久之后才会意识到:我这段时间的精神状态好像不大对……
刚出生时,我们对肠的感觉比较敏感:吃饱了就幸福(满足),饿了就慌张(哭闹),吃到不好的东西就痛苦(还是哭闹)。后来,其他感觉发展壮大起来,与脑和意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肠的感觉就退居幕后,但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背景情绪。
如果营养摄入充足,肠道各处都运行顺畅,那么肠就会向上汇报类似于“一切正常”,甚至于“一切超常”的信息;脑在接到肠的这种“感觉”后,就有了底气(就像国家收到农业大丰收的消息一样),让全身的各处工作全面甚至积极地开展,同时分泌各种让我们快乐、幸福的化合物,奖励从而鼓励我们对肠道做的事情——往往就是“吃对了东西”。
如果营养摄入不够,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各处都遭受着来自于谷蛋白、细菌的攻击,那么肠也就会把这些状况汇报上去;脑在收到肠的感觉后,就有了危机感,从而全面收缩各种身体机能,同时分泌会让我们体会到压力、抑郁的化合物,暗示、警告我们:我们对肠道做了不对的事情——往往就是“吃错了什么东西”。
当然,肠并不会把发生在其中的每个信息都八卦给脑,而是会自己先挑选、处理一番。但如果肠道有高渗透性(俗称“漏肠”),其中的免疫系统一直紧张不断,那么这时的肠也就会进入“战时状态”,从而会频繁地向脑汇报各种不论大小的情况。
于是肠子漏了的人,情绪会比肠道健康的人的更不稳定(在摄入会刺激肠道的食物后,也更容易抑郁、恐惧、消极),因为肠子里发生的许多小事,都会被脑感受到,从而造成背景情绪的波动。
(话说,古人也会把某些情绪与肠直接联系起来:比如“牵肠挂肚”“肝肠寸断”……)
我们的自制力也会受肠道感觉的影响。(前面提到过,肠道上报的信息,还会到达与自我控制力相关的大脑区域……)因为自制力是一项非常高等且耗能的功能,只有在全身处在一片积极进取的盛世景象时,其工作才能被很好地推行、实践。而如果肠道报忧,则到处“人人思危”,自制力也就无力施行——好像人在抑郁时更容易自暴自弃?
另外,肠道内的微生物,也会影响肠道神经系统,从而间接影响我们的背景情绪。以老鼠为对象的各种试验表明:更积极的老鼠,能用其肠道内的细菌,将其积极性“感染”给消极的老鼠;快乐的老鼠的细菌,也能把抑郁的老鼠变成乐天派。
佛教中有谓“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分别对应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现在,我们要在这五识后(或前?)加入一个“肠识”(佛教中原本的第六识是“意识”),它对应的是——好吧,“化觉”。
“肠识”也就是我们的第六感,当我们“没来由”地感觉到哪儿不大对时,很可能就是“肠识”带来的感觉。
每种感觉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眼睛看见美女美景,我们会开心;耳朵听见难听的东西,我们会皱眉头……同样,肠子“化见”美好的食物,我们也会幸福,而如果它“化见”“难化”的东西,我们也会抑郁——只是这些幸福和抑郁,不是那么及时的情绪,也往往不是能直接意识到的,而是深层的、慢性的情绪。(这样看来,人们经常说的“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不无道理:给他的胃——从而也就是肠——输送了什么样的食物,也就给他的心输送了什么样的情绪,而且是最深层的情绪。)
如果没有什么糟糕的事,却怎么都开心不起来;明明没有什么牵挂,却怎么都睡不好……那么很可能是肠在给我们信号:我们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可惜农工业饮食已经把我们训练得,非常善于忽略这种信号了——或者把这种信号归因于其他事情,工作、学习、家庭之类,甚至归因于某种病……(所谓“抑郁症”的发病率好像越来越高呢)
我们喜欢给眼睛好看的、给耳朵好听的、给舌头好吃的(还有给鼻子好闻的、给皮肤好摸的?),我们称之为“娱乐”;但这种快活总不能持久(原来“倏”与“忽”所看重的七窍,能带给我们的也只能是倏忽的),之后的我们还是要回到平常,回到“背景情绪”中……
那么,为什么不给肠子“好化的”呢?让肠子见到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