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视野:化疗与靶向疗法全解析》

来源:作者:时间:2024-12-20 16:16:22
  来源 | 上海市胸科医院

  作者 | 邝言斌(主治医师)

  一、引言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据了肺癌的大部分病例。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化疗与靶向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以及靶向疗法进行全面的解析,旨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相关治疗知识的了解,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二、非小细胞肺癌概述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如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吸烟是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空气污染、职业致癌物(如石棉、氡气等)以及遗传因素等也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的症状在早期往往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咳痰、胸痛、气短等,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还可能出现咯血、声音嘶哑、体重下降、乏力等表现。诊断非小细胞肺癌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如胸部 X 光、胸部 CT、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活检等,其中病理活检对于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子特征至关重要,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三、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一)化疗的原理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抑制或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些化疗药物可以作用于癌细胞的不同生长周期,干扰癌细胞的 DNA 合成、复制或有丝分裂等过程,从而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二)化疗的适用人群

  化疗适用于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于早期可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对于局部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化疗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而对于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则是主要的姑息治疗手段之一,能够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常用的化疗药物及方案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如顺铂、卡铂)、紫杉醇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化疗方案通常是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例如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紫杉醇 + 顺铂、吉西他滨 + 顺铂、培美曲塞 + 顺铂等。不同的化疗方案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类型、分期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四)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肝肾功能损害等。为了减轻这些不良反应,医生会在化疗前给予预防性的止吐、升白细胞等药物治疗。患者在化疗期间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以提高身体的耐受性。例如,出现恶心呕吐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骨髓抑制时,应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必要时给予输血、升白细胞药物注射等治疗。

  四、靶向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一)靶向疗法的原理

  靶向疗法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精准治疗方法。与化疗不同,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上的特定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 融合基因等,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传导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而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相对较小。

  (二)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

  靶向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是主要针对具有特定基因突变或基因融合的患者。例如,EGFR 基因突变在亚裔非吸烟女性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约占 40% - 50%。对于检测出 EGFR 敏感突变(如 19 外显子缺失突变、21 外显子 L858R 突变等)的患者,使用 EGFR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ALK 基因重排阳性的患者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 3% - 7%,克唑替尼是针对 ALK 融合基因的一线靶向药物,后续还有色瑞替尼、阿来替尼等二代、三代药物可供选择。因此,在进行靶向治疗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相应的靶点,从而筛选出适合靶向治疗的人群。

  (三)常用的靶向药物及疗效

  不同靶点对应的靶向药物不同,且疗效也有所差异。以 EGFR - TKI 为例,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与传统化疗相比,EGFR 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第一代 EGFR - TKI 药物治疗,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疾病缓解率明显提高,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保障。而第三代 EGFR - TKI 奥希替尼不仅对第一代 EGFR - TKI 耐药后出现 T790M 突变的患者有效,而且在一线治疗中也显示出了卓越的疗效,能够进一步延长患者的 PFS 和总生存期(OS)。对于 ALK 阳性患者,克唑替尼治疗的有效率可达 60% - 70%,中位 PFS 约为 10 - 11 个月,而后续的二代、三代 ALK 抑制剂在克唑替尼耐药后的患者中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四)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耐药问题

  尽管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相对化疗较轻,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间质性肺炎等。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可通过对症治疗或调整药物剂量得到控制。然而,靶向治疗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耐药问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可能会发生新的基因突变或旁路激活,导致靶向药物失去疗效。例如,EGFR - TKI 治疗后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 T790M 突变、MET 扩增、HER2 扩增等。为了克服耐药,一方面可以进行再次基因检测,寻找新的耐药靶点,选择相应的后续靶向药物治疗,如对于 T790M 突变阳性的患者可使用奥希替尼;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免疫治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化疗与靶向疗法的联合应用

  近年来,化疗与靶向疗法的联合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这种联合治疗模式旨在发挥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于一些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耐药,联合化疗可能会再次控制肿瘤的生长。此外,一些临床研究也在探索将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在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治疗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六、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正朝着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发展。除了现有的化疗和靶向疗法外,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也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未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将进一步优化,通过整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放疗等多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有望进一步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发现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为开发新型靶向药物提供依据。

  七、结语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发展的领域,化疗和靶向疗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带来了不同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了解化疗和靶向疗法的原理、适用人群、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联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患者应积极与医生沟通,遵循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共同抗击非小细胞肺癌这一疾病。

中国健康报道

上一篇:从胃炎到胃癌的“变形记”,应当如何阻断癌变之路

标签